12月7号晚,我们坐上六点的飞机,飞向杭州。从没有想过,这样一段unexpected的旅程,能够成为我们最为珍贵的回忆。
和一开始的不情愿相比,飞机上的我们,都显得异常兴奋。临行前老师和我们说"你们就当去散散心吧",我们吐吐舌头,幻想着各种艰难险阻,不禁腿软。当坐在飞机上,一边吃着牛肉饭,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各种事,我们才感觉到,我们终于以一种从未想过的方式,短暂地"逃离"了繁忙的校园生活,而目的地,是另一个天堂般的地方——杭州。
"牛肉饭没吃饱!"忘记是谁的一句抱怨,引起无数共鸣,于是我们向机场大门的肯德基进发——那是我们和陶喜年第一次"会面"的场所。陶喜年很瘦,挎着一个包,笑容满面地向我们走来。于是我们请他的第一顿饭就是一对烤翅。吃完"夜宵",我们打车去了住处——位于文晖路的小宾馆,安顿下来,陶记者自然是继续坐车去往他家。
睡了一个好觉之后,我们的采访及走访工作就正式启动啦。上午,吃了杭州的地地道道的美味早餐之后,陶喜年开车载我们开往金华,前去拍摄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空镜。到金华已是中午11点左右,饥肠辘辘的我们"立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完中院的景。谁知刚在中院门前架好三脚架,保安就一个箭步上来用他的大手遮住了镜头,大喊"谁让你们在这儿拍的"!在尝试卖萌、对峙、犀利等各种手段皆失败之后,正面拍摄只好草草收尾。就连我们派进中院内庭取景的"前线记者"刘晶师兄,也连同单反一道被拎了出来。但是上帝关上门,我们还有"窗"——我们在中院侧门架起了三脚架,和正面拍摄的效果基本相同,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项任务。
下午,我们开向隶属于浙江金华的县级市东阳——吴英的老家。虽然陶喜年曾多次拜访吴英的父母,但吴英的家在农田广布、村落成群的东阳很不好找。记不清向多少人问了路,调了多少次头,我们终于找到了位于余店村的吴英的老家。房子是80年代初吴英的父亲造的,在那时,一栋三层小楼是"富裕"的象征。窗户上还贴着吴英新婚时的喜字,门口坐着吴英的婶婶和她的小孙子。婶婶并不很了解吴英的情况,拍了一些素材之后我们就离开了东阳。几年来吴英的父亲为案子四处奔波,与他交情甚好的陶喜年也没能联系上他。没能见到吴英的父亲是此次出行中最大的遗憾。
在夜色中,我们回到了杭州。拍了许多杭州的夜景,当然也趁拍摄的时机好好观光了一把杭州的夜景。一觉过后,我们三人拖着行李,来到了陶喜年的家,做此行最重要的一项任务——采访。
采访还没开始,陶喜年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向我们展示他的报道、他所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还包括他在庭审现场拍到的珍贵画面。陶喜年的"乐天"性格,让我们的拍摄变得非常顺利。面对镜头他略显紧张,但几个问题过后,他就开始"畅所欲言"起来,讲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从他的话和经历看来,他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几次跳槽也都与"追求"有关。从质疑公权力,到进行关于驰名商标造假的报道,他一直没有懈怠下来,而是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激情,充满斗志。从他身上,我们都学到了很多,那些品质,对于一个记者来说非常难能可贵。
在离开的时候才会体会到相聚的短暂。我们与陶喜年,与杭州,只匆匆数面之后,就要说再见了。没有悲伤和不舍,因为我们知道与陶喜年一定还有再相见的时候。杭州,在我们想要出游的时候,大概会是议程上的第一项吧。感谢这个项目,让我们在压力之下收获了许多同龄人未曾有过的经历,有机会走进一个记者和他的故事。作为新闻学子最大的满足,莫过于我们也在路上。
采访者:倪慧柳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