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开始的很晚,所以这个选题从一开始就必须赶进度。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和媒体人士接触过的人来说,还是很忐忑的。在老师和同组同学的鼓励下,我将反复修改的约访邮件发到了徐凯微博上提供的邮箱地址。可是两天过去了都没有收到回信。于是,我在微博上发了私信,让我意外的是,徐凯很快就回复了我的私信,并且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只是他并没有收到我的邮件。于是,我又重新发了一次,可是他还是没收到,最后我直接把约访信粘贴在了私信里。徐凯看了之后,表示很愿意配合我们。这让我喜出望外,同时,我还没来得及用老师提供的技巧,徐凯就告诉了我他的手机号码。很快,我就和他通过短信取得了联系,并约好了预采访。
上午,我和同组的彭菲茗约好一起去《财经》杂志所在的泛利大厦去找徐凯。因为预采访刚好定在了午饭时间,我们约定一起去吃午饭,这样也免得空坐着尴尬。在电梯间等徐凯下来时心里很紧张,因为之前没有采访的经验,而网上关于他个人的资料很少,很担心会是个很内向的人,这样采访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了。还好,徐凯出现的时候穿着运动装,很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你就是秦子妍?""恩,这是另外一个同学彭菲茗。""那我们到那边去吃饭吧。"就这样,我的紧张感就缓解了很多。在午饭期间,虽然有些提问有些生硬,甚至有些奇怪,徐凯都尽量地回答我们。一顿饭的时间,我们和徐凯之间感觉熟了很多。不仅收集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采访有了一些信心。
接下来的一周,我进一步梳理手里的资料,徐凯在预采访中提及的东西,我和彭菲茗收集到了相关资料,并详细研究了手头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因为完全没有经验,我开始写采访提纲并且找到了张小琴老师,雷建军老师和梁君健老师帮我看看自己的提纲。其中雷老师说了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采访经验这类的技巧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对他和这个人的好奇心。"张老师也说不要紧张,按着上课讲过的要点,把报道中的故事都还原出来就可以了。
在老师的鼓励之下,12月19日早晨九点,我和杨锦怡摄像按约好的时间赶到了泛利大厦19层《财经》杂志办公室。徐凯先带我们在办公室参观了一下,最终我们决定在会议室进行采访。根据预采访中信息和之前写的采访提纲,我从徐凯08年第一次出差的报道开始问起。让我庆幸的是,徐凯很兴奋地给我们讲述了其中的故事,我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反复强调的"画面感",采访开了个好头。讲完了娄烦的报道,我们开始切入正题,器官移植系列报道。虽然我期待其中会有很多的故事,但是其实对于已经入行4年多的徐凯来说,他对我说其实很多事情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比如发现新闻,比如获得资料。这之中人脉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但是出于保护信息人的目的,很多东西他不可以说,虽然很理解他的苦衷,但这也可以说是我采访中的一个遗憾。对于我认为的调查记者面临着很多危险的问题,徐凯直说,困难是难免的,但要说像有些人说的那些用生命在做报道,既没必要也不至于。要做一个调查记者,既要勇气更需要技巧。为了报道把自己置于很危险的地步的行为是不理智的。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之后,我们和徐凯一起吃午饭。因为关系已经比较熟了,所以徐凯在午饭过程中又告诉了我们一些采访中没有提及的细节,这些也都对片子的完成很有帮助。以前对记者这个行业其实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和徐凯的接触,我觉得也许是有很多无奈,但是做一个记者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艰难。也非常感谢徐凯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的帮助。
采访者:秦子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彭菲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