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航事件逐渐暴露出中国媒体整体水平低劣、缺乏专业性之后,媒体人内部也展开了一些讨论,并大致分为两种立场:
第一种认为,是中国媒体自身的缺陷,在专业性上缺乏竞争优势,无法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更没有办法触及深层次或敏感问题。这种突破性弱、调查性差的问题,更多的是媒体的责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类似马航事件,毕竟更多的核心数据和资料,都涉及到航空、雷达监控等机密领域,如果缺乏政府或军方的配合,仅凭媒体的突破,很难拿到核心材料。这不是中国媒体的责任,而更多的是政府和军方的考虑。
笔者个人较多的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一方面是来源于自己这十多年以来的新闻从业经历,也源自于对国外媒体专业性和资源积累的了解。
我对中外媒体的专业性,有个形象的比喻,"鱼塘论"。中国媒体,大多数是水面上的,走走关系,发发宣传稿;较为专业一些的调查报道或严谨媒体,可以探及水体,如同游泳爱好者,也能潜一潜水,扯点水藻;而国外那几家严肃的权威媒体,已经探及到了水底的淤泥,时而从淤泥里摸出几块石头;而至于淤泥下的河基,就属于最敏感的深度或机密领域,但他们可以尝试努力挖掘,国内媒体则全无可能。
就拿我本人来说,曾经和彭博新闻社的外媒记者一起采访吴敬琏先生。那位记者已经跟吴敬琏相识多年,建立了互相的信任关系。而我所在的新闻单位,人员流动非常大,分工领域也频繁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绝无可能和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此次马航事件,中国媒体就陷入一个无法解决的困境。航空专业记者,原本就非常少,体制内媒体也几乎不参与重大社会公众事件的调查报道,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新闻操作水平持怀疑态度。当然,不排除也有可能有极其专业者,受体制限制无法出声。而专业做调查报道的记者,基本上文科背景居多,对事件的分析,最多达到人文探索和制度探索的层次,再往下就面临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完全不懂,也就无从下手。
在外国媒体率先透露飞机发动机的卫星数据之后,我认为中国的航空公司的专家们,其实也是应该知道这些业内知识的。但媒体根本没有能力去接触、挖掘到这些专业领域和专业人士。由于平时的新闻操作,都非常肤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也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再去积累资源,掌握专业渠道。
国内外媒体的最大差异是,国外资深记者对社会各界的了解和接触,已经达到较深层次,拥有深厚的专业人脉和采访资源。他们可以不知道发动机会给卫星发送数据,但他们认识的专家会告诉他们。而中国的记者,基本浮于社会,全无深厚背景和专业关系,恐怕连航空专家都不认识。
正是存在的这个差异,使得国外媒体有可能一点点挖掘事实,倒逼政府公开真相。他们的一切成绩,也都是一步步艰辛而得,"水门事件"也不是政治对手把资料整理齐全送给记者的吧。而中国媒体既无意识、更无资源,挖掘事实探寻真相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过去的新闻产品,大多是低劣、低效和失真的,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也含有很多错误。只是这种错误,依赖独家渠道,拥有独家权威,无人挑战;而现在和将来,都会被社会公众迅速发现并揭露。信息流动的扁平化和实时化,给了很多专业人士直接面向大众的机会。在这时候,原本依靠媒体的渠道优势混饭吃的不专业的记者,单凭抢新闻、抢消息的老手段,会迅速丧失制度庇护下的公信力。
搜狐传媒独家约稿。如需转载,请与搜狐传媒和作者获得双向授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