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律师》告一段落,相比剧情,更好奇的是传说中1.3亿元的制作费。
既非古装又无大场面,一部都市剧能花掉1.3亿元,这实在令人咋舌。相关报道一出才知道,大头花在了两位主演上,吴秀波100万元/集加姚晨70万元/集,那钱自然是花花地流。
看到吴秀波的百万片酬,不由想到最近美剧中加入百万片酬俱乐部的新人——《生活大爆炸》的三位主演。经过与制作公司的协商,片酬顺利达到了一百万一集,当然币种是美元——记忆中这应该是近年美剧中首批杀入百万俱乐部的演员,而此前最著名的是《老友记》 中六位主角最终120万美元/集的片酬。《老友记》最后一季是2003年,11年过去了,顶尖美剧演员的薪酬反而略有下降,对制作公司和电视台而言,绝对是好事。
与之相比,我们的百万俱乐部有点吓人。2010年,国内电视圈流行一个词叫"十万俱乐部",当时还被拿来当话题讨论,没想到不过4年,十万变百万,后面竟加了个零。
问题在于,我们的连续剧比四年前好看十倍么?貌似不要说好看十倍,连更"好看"都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高速发展的广告市场,催生了电视剧火热的投资市场,最终催生了演员片酬的泡沫,惟独没能催生电视剧的高品质。
对照美剧,其完全迥异于中国电视剧。观众对剧情的追求是核心,好的剧本可以把《老友记》中六个不知名的演员捧红,而好的演员离开了好的剧本,却未必有好的发展——《老友记》 结束后六位演员的发展就是明证。正因为此,绝大多数美剧,演员初始片酬都不高,比如《生活大爆炸》第一季时三位主演不过2万美元/集,这样的低片酬,确保更多的经费用在剧本、特效制作上,所以精美程度和创新元素自然有保障。
到了中国电视剧市场,虽然间或有如《甄嬛传》这样靠剧本大热的片子,但多数时候,还得靠演员拉动收视。谁让一窝蜂的同质化剧集之下,观众就爱"眼熟"的演员呢——这样的供需关系,演员片酬不被爆炒才奇怪呢!
高片酬短期会有改观么?我觉得没戏,毕竟观众爱大腕的习惯难以短期改观,与其等待观众改变欣赏口味,不如期待审美疲劳后多几个"票房毒药",让大手大脚的制片方尝尝苦头才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