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传媒对话宋阳标:一个调查记者的基本

原标题:搜狐传媒对话宋阳标:一个调查记者的基本

资深调查记者宋阳标

媒体人档案:宋阳标,江苏泗洪人,1999年进入媒体业,曾任职扬州晚报、南京晨报、东方早报、江苏法制报、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周报、时代周报等媒体,长期从事深度调查报道的编辑与采写工作。作为调查记者,参与众多公共事件的采访和报道。离开机构媒体后,从事自媒体写作,力图以写作推动社会进步。代表作有《一个县委书记的权力边界》、《边城豪门生死劫》、《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业集约化之路》、《高金素梅:找寻历史的正义》、《民政部提问风波》等。

采访:搜狐传媒

时间:2021年9月13日

地点:北京西城

搜狐传媒:一个及格的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宋阳标:对记者来说,有两个最基本的能力,一个是文字功底,第二,你必须是个社会活动家,尤其早些时候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你必须跟形形色色、不同种类的人打交道,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写东西。

搜狐传媒:记者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宋阳标:实事求是。

搜狐传媒:所谓的实事求是,每个人的标准是不是都不一样?

宋阳标: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就是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这就是上帝的旨意,就是安拉让我们干活,导致这个结果,是安拉送食物给我,上帝给了我们食物。我们唯物主义者认为,这都是劳动所得,并不是谁送给我们的,不劳者不得,是吧?这种就是认知的水平角度不一样。

第二个,他就是故意的,明知不是如此,也要那样认为,是出于不同的利益去考虑。所以,有主观的、有客观的,导致认知差异。这个所谓的实事求是,在每个人的嘴里面、眼里面、心里面都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经济动物,这都是很准确地定义。我们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尤其是社会人的一个本质,所有行为都是有经济目的的。我们说谎时,我们在指责什么的时候,都是因为别人的观点,别人做的事情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利益,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所以,做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既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社会大众对媒体的要求。如果你不实事求是,你肯定会被你的报道所反噬,是吧?你报道虚假的东西,总有一天你要倒霉,对吧?

搜狐传媒:做自媒体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吗?

宋阳标:做自媒体之所以做不到实事求是,是因为急于流量变现。人是经济动物,他为了获取经营利益,得用最快的速度,保证流量变现。自媒体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核实每一起事件的真假,靠网上的只言片语,靠抢发新闻抢流量。

搜狐传媒:你们那一代记者有什么特点?

宋阳标:我是2003年《东方早报》创刊初期进去的,算是第一代调查记者。那一代记者都是能吃苦的,愿意为了一件事情,跑很远的山区或者很偏远的乡下,去现场还原事件。还可以花很长时间,盯着一件事情的蛛丝马迹,去追查真相。另外,那时候的媒体人,也比较抱团,可以为了同一个事件,彼此之间打配合。恰好那个年代,受网络兴起的影响,大家都是第一代可以上网的记者,媒体也刚开始市场化,所以,种种因素,造就了我们。

搜狐传媒:你们那时候的编辑和记者有啥区别?

宋阳标:编辑最主要的工作,是对记者新闻的再加工。尤其在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纸里,采取编辑中心制,由编辑主导选题,编辑的力量往往比记者要重要。编辑方针,是这张新闻纸要表达的一个内容,记者是编辑派出去的,记者写的东西要符合版组需求。记者实际上是为编辑服务的,一个好的编辑,会训练出很好的记者。编辑需要的东西,有记者给你收集过来,记者经过初步的写作,然后到编辑的手里面,编辑再根据版面方针,把这个新闻跟要素重新组合。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编辑,重要性比记者强。在西方媒体里,新闻从业者都是从底层送稿员开始,从记者到编辑,再到主编,一路往上,有比较完善的培养。我们国家因为新闻发展太迅速,根本没时间这样搞,就像我刚工作就做编辑,国内外还是不一样的。

记者可以报选题,但还是由编辑分派。编辑是选题产生中心,记者是选题的执行者。稿子出来之后,根据编辑的需求、风格、甚至性格,会做调整。有时候需要补充采访,重写,甚至编辑根据素材来重写。有时候,记者把素材交了,初稿交了,可能编辑出来的稿件,跟记者的稿件完全不一样。

搜狐传媒:这种情况多吗?

宋阳标:不算多。我们这一代做报纸的,最好的就是因为通讯比以前发达多了,编辑可以随时掌握前线的那种状态,根据前线的采访情况的变动,随时调整稿件方向。

有时候选题会出现巨大变化,因为记者到现场了解的情况,不是当初派题下去的情况。比如,有一次我们报道某地环保状况,记者光说污染严重,但编辑不知道严重到什么程度,没有直观的认识,后来找到当地一个搞环保的人,提供了一些照片,大家看到后非常震惊。编辑立即决定改用大篇幅的照片来表现,比文字有力的多。记者在一线调查后,反馈给编辑,编辑可以及时调整。

搜狐传媒:一篇好的调查报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宋阳标:整篇报道里面的证据要扎实,逻辑要清晰,你表达的诉求也要明确。

不是说我们写东西不表达观点,每个记者都会表达观点,只不过是通过报道体现出来。你只有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以后,才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共振,是吧?文章的影响才会大。如果逻辑混乱不清的话,这个报道很难成功。许多报道为什么能引发那么多那么大的关注,就因为好多读者都有共同的经历。

搜狐传媒:还有什么?

宋阳标:当然,写作是最基础的。一个很好的表达是基本的。我写东西,人家说,你看你写东西干巴巴的。我觉得新闻作品要避免情绪,不要有副词、形容词,是吧?不要有一种修饰性的用词。当然,也不能像司法文书那样,太枯燥。你想让大众看,你必须用你的文字,去讲个很好听的故事,让人家愿意看下去,你这个文章才能让更多人去传播。

我不太喜欢报告文学式的那种写法,里面有很多主观的描述,一旦有心理描写,我觉得就不算是新闻作品了。我就理解不了非虚构写作。记者写文章,要么是新闻事实,要么是文学小说。非虚构要如何定义?

我不是要求新闻作品一定要干,但是不能有这种修饰性的用词。好多调查报道喜欢说“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那什么叫第一时间?你多快?几点几分?离事发多长时间?你说第一时间,是一天后去,还是一分钟以后去?这种用虚的词汇描写,其实对新闻是一种伤害。读者会觉得,你这个用词不严谨,进而觉得文章里面的其他叙述,未必可信。说实话,现在媒体从业的记者编辑素质比以前真的差了好多。

搜狐传媒:为什么会变差?

宋阳标:因为老一批媒体精英都走了。

搜狐传媒:调查报道写作有套路吗?

宋阳标:我还真总结过。其实是有套路的,尤其是调查报道,它有三段。首先,你要写事情发生,中间就是一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就是一个影响、述评阶段。你把这三段掌握好了,整个文章大体就能确定下来。只不过每个人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在大的三段之下,可以更分解、细化一点,但总体脉络是这样的。

首先,一定要有事实的陈述,对吧?哪地方出现什么事情了。第二,我们就要去到当地核实,这个事情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第三,这个事件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有专家、学者,或者一些相关的人,对这个事情的一个评价。基本上文章就是这样的,属于要素比较齐全的,是吧?如果光写事情本身,那是消息的写法。消息一般不会涉及到述评的东西。作为深度报道,一定要对文章要有个高度的总结。

所以说,文章好写,把这三段掌握了,很容易掌握。但是,你要想真的把它写好,还是有很多难度,你对细节的了解,你看待被采访事件的视野,你对事件把握到什么程度,你对这个事情本身性质的理解,是什么样的一个高度,还有你找的专家学者,他的认识高度,跟你的想法是不是契合,等等。

搜狐传媒:你写文章都用到哪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宋阳标:记者、编辑我都做过。一篇文章,想吸引大家阅读的欲望,首先是标题的制作,《新周报》有段时间提倡一行标,杂志化的标题,就是在一句话里面,用尽可能短的文字,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虽然短,也得把事情说清楚。我们用过4个字的新闻标题,但它适合报纸阅读,不适合网络阅读,这种标题到网上要改的。网易就经常改标题。第二呢,是导语,要写的吸引人。

写文章实际上是什么呢?就像写侦探小说,开头要引人入胜,让人家读了就想知道后面发生什么事,要不就是用大块能刺激你的力比多的那种文字,然后看了非常气愤,怎么世上还有这样的事情,我要看看,到底什么人干的什么坏事……

说说很简单,其实写起来非常困难。你怎么用最短的文字,激发别人的阅读愿望,把你长篇大论看完。我写东西不赞成太长,网络阅读不要超过5000字,3500字左右比较合适。太长了,没人去看。

标题做好了,导语做好了,下面叙述的时候稍微有点起伏、跌宕,一般情况,读者就愿意看下去了,一篇文章能被读完,就是对写作者最大的肯定。

搜狐传媒:要求这么低?

宋阳标:一点都不低。现在我看文章,看标题进去,第一段看一下,下面我就不看了,能从头看到尾的很少。

搜狐传媒:为什么?

宋阳标:我有次读澎湃的一篇新闻,读到中间,突然出现一个前面没提到的人,不知道他什么身份,我就问他们编辑怎么回事。结果是编辑删多了,把人物背景给删没了。

你看,为了上稿快,写作不认真,编辑粗心,这也就是唯流量论导致的这种恶果,大家都抢时间、抢效益,对文章制作越来越不精心,不像周报时代,有一周时间慢慢打磨。不过,现在周报也都是赶时间抢,都在网上发了。

长期这样搞的话,媒体质量越来越差。所以现在老百姓一边看网上新闻,一边骂,说写的什么玩意,有时候甚至看不懂,尤其是自媒体,看完一篇稿,你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简单说,就是有的人表达欲望很强,但表达能力太差。

搜狐传媒:在“阿里女员工事件”上,这种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不匹配的情况特别明显。

宋阳标:它本身是对一个新闻点的捕捉。有的人看到事情本身很兴奋,脑袋马上充血,他马上表达出来。每个人都发朋友圈,想让自己成为事件传播源头,表现得我好牛逼,我第一个发了这个东西,好像成了舆论主导者。其实,绝大部分人看到这个事件以后,他的表达仅限于一条链接、一段文字的复制粘贴,并没能力去分析事件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人就是吃人血馒头,只要看到热点,传播得到一波流量就可以了,不在乎这个事件真相,当事人自杀也罢,干什么,跟他没关系,他只要得到他的东西,就满足了。

作为我们来讲,是职业新闻人,是要谨慎的发布一条信息。我们这么严格的去核对事实,去甄别新闻信息源,有时候都可能出现误判。

搜狐传媒:问题是这些人不用真正的负责任。

宋阳标:你看电影《罗生门》,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即使他如实陈述,也不代表就是事件本身的真相,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局部,看不到整体。你都站在你的角度,根据你的认知水平去描述那个事件。所以,为什么需要调查记者,调查记者要把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得过来,像拼图一样,大致拼出那个事件,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东西,是吧?

比如阿里这件事,女方怎么说,两个男方怎么说的,他们同时怎么说。真正一篇负责任的报道,就是要让不同的说法放在一起来分析,到底它是什么样事,对吧?但是,自媒体没这个能力,他去打电话问,人家会说,你谁呀,不理你。机构媒体有时候为了抢新闻,也有点不负责任,实际上作为机构媒体,他应该更细致,找到当事人去核实,包括派出所、旅馆,应该拼凑、还原现场。

有人说,我们资讯发达了,人获得的信息更多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会更加清晰,实际上不是这样,社会的信息渠道越发达,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我们越有可能被虚假信息愚弄。因为制造虚假信息的人,都是有用意的,有意识的制造东西,就是为了迷惑,让你上当的。

为什么老年人群里都喜欢转养生保健的内容,有人需要这些坑人的消息,让老年人看到,他好卖保健品,是吧?所以,每天的信息接到1万条信息,有9000条不靠谱。

搜狐传媒:普通人怎么去避免新闻陷阱?

宋阳标:普通人很难避免,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面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认识,学识水平,认知水平,还有经济水平,都是局部的。就像我们这种天天搞新闻的,也经常被假新闻误导,何况一般人,是吧?他看到假新闻无从辨别,然后还很关心的把这个东西转给亲人。

搜狐传媒:你怎么看新闻?

宋阳标:我关注腾讯、新浪、人民日报这些,现在新闻同质化比较严重,基本上看一家,没必要关注太多。

我看新闻,不是看新闻事件,而是看新闻评论,这是一个民意的表达,看社会主流的意识是什么样子,看大家都在关心什么,都在批评什么。大众的态度,实际上是一个媒体、一个门户网站的选择,对信息有意识的选择的一个态度,对吧?通过评论,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家往什么方向走,这个很重要,你必须去适应它。

出品:搜狐传媒频道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