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传媒对话李德林:内容创业处境似中医 专业自媒体仍有前景

原标题:搜狐传媒对话李德林:内容创业处境似中医 专业自媒体仍有前景

媒体人档案:李德林,81年生,资深媒体人,著名财经作家,尺度App创始人、德林社创始人。《南方周末》致敬2008年度经济报道奖项获得者,“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 著有《底牌》、《高盛阴谋》、《德隆内幕》、《天下第一庄》等畅销财经书籍。

采访:搜狐传媒

时间:2021年10月13日

地点:北京西城

从看脱口秀开始脱口秀创业

搜狐传媒:你和黄利明为什么创业?

李德林:我跟利明一开始没有什么创业的想法,这跟其他创业人不太一样。

2014年7、8月份,我出了一本书,叫《改革现场》,写晚清经济改革,当时罗振宇做“罗辑思维”脱口秀,他找我,我们就策划了一期内容。罗胖很有意思,他录节目时,一般没有外人在现场,但那一场内容比较陌生一点,他就说,要不你来现场,万一我说错了,是吧?那一场录下来,让我感觉很惊艳。

录完后没两天,老黄给我打电话,约我喝茶。当时,我在《证券市场周刊》做副主编,黄利明在《中华工商时报》担任新媒体总编辑。老黄说,你忙啥,我就把看罗胖做节目的事说了一遍。老黄说,你那么能白话,经济方面,咱也可以搞一个。我说,那就搞一个呗。老黄说,要不咱们创业。我说行。我就问他,你有钱没有?老黄说,没钱。老黄问我有钱没有?我说没钱。我们做调查记者的哪有钱。

搜狐传媒:记得那时你已经写了好多本书。

李德林:写书肯定是赚钱了。但那时候一个月才8、9千,你想在北京养家糊口,对吧?这种状况之下我也没钱。写书的都是穷人。

搜狐传媒:后来哪儿找的钱?

李德林:给一哥们打电话,拿了100万。

搜狐传媒:有想过失败吗?

李德林: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两个没想过,成功与失败没想过。我跟老黄两个人,只是说挣多挣少的问题,不存在失败的问题,对吧?

搜狐传媒:你们怎么分工?

李德林:我是大股东,老黄是二股东,但我们身份是反过来的,老黄是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是大掌柜。管人管钱,事务性的事情我不在行,老黄行。还有,见到客户,老黄能谈钱,我不行。

搜狐传媒:你不能谈钱?

李德林:我谈不了,张不开口。

搜狐传媒:我读过你的一篇报道,报道中,你说内容创业者就是要谈钱。

李德林:(笑)对啊,就是要谈钱,但不是我谈,老黄去谈。

搜狐传媒:为什么张不了口?

李德林:老黄总说我,你就别装成文化人行不行?我们现在是创业!可我确实就是个文化人啊,你说呢?

搜狐传媒:哈哈。

李德林:你说谈钱多俗。但是说谈钱俗,我也喜欢钱,是吧?人就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

搜狐传媒:德林社开头有多难?

李德林:我们两个都是写文章出来的,拍视频你得找拍视频的,谁会拍视频,我们不知道,招人招不着。有一次,我们收到一份简历,人大毕业的,我和老黄特别开心,早上6点起床就去公司,等到11点,人没来,可能觉得我们那个地方很low,压根没进屋子。一个月之后,我们换个地方办公。我记得办公桌什么的,还是老黄去二手市场买的,花了一二百块钱,请个三轮车拉回来,人家说再加10块钱,给搬到楼上,老黄硬是不要,自己搬,那办公桌陪伴了我们好几年。

搜狐传媒:做了多久开始赚钱?

李德林:2015年2、3月份,中信证券的董秘给我打电话,说想跟我谈合作。我说,你别扯了,你们中信证券那么大,我创业都不好意思跟你们说,还谈合作。他们接连打了三个电话,我才相信,然后谈成了。

搜狐传媒:这是你们第一个客户?

李德林:之前也有一些小客户,这算是一个大客户了,好几十万一单。那时我感觉能赚钱了。

搜狐传媒:你们算是最早的短视频创业者了?

李德林:2014年11月3号,我们第一期视频上线。就想纯做短视频,三分钟财经脱口秀。但那时候还没短视频的说法。那会儿乐视还很火。你知道跟他们谈多麻烦吗?他们不知道放哪个栏目。财经的说,我们财经没视频。视频的说,你们太短了。但是他们又觉得内容挺好玩。

搜狐传媒:那怎么办?

李德林:我和老黄当时算是新浪财经的意见领袖,有个人专栏,但新浪财经没视频,编辑说,你们把那个视频内容转成文字版,挂在专栏上,我们从后台给你传视频。这样才算解决。

搜狐传媒:每天一条吗?

李德林:开始是,做了三年。现在只有一三五更新。

搜狐传媒:还试过哪些赚钱方式?

李德林:做过行业峰会。

搜狐传媒:观众付费吗?

李德林:卖门票,1000多、2000多、3000多不等。活动能赚钱。之前请嘉宾不给钱,他们知道我创业狗没钱,机票自己掏,酒店自己掏,做了两三年之后,我跟老黄都不好意思了,说我们能卖票,是吧?有点过分了。现在,外地的嘉宾,我们订机票、订酒店,市里的嘉宾,也有专车接送了。

搜狐传媒:现在德林社营收是什么规模?

李德林:千万级。

搜狐传媒:瓶颈在哪里?

李德林:你告诉我那玩意怎么做大?媒体类上市公司有几个做大了。

搜狐传媒:难。

李德林:做不了。天花板很低的。

从内容创业者转型科技创业者

搜狐传媒:什么时间点决定要转型?

李德林:2017、18年,我们就在物色技术人才。我跟老黄是做证券新闻出身的,我们有一个情结,想做一个通过技术的方式,来改变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交流的渠道。

搜狐传媒:怎么理解这个想法?

李德林:上市公司想跟投资者交流时找不到投资者,这是个问题,我跟老黄就想解决这个问题。

媒体的传统方式,写文章,所谓的舆论监督等等什么的,我觉得创造不了价值。我做媒体时,绝大部分都是做所谓的舆论监督,但是跟人家上市公司、跟金融企业,为它们创造的价值在哪儿?更多的是毁灭价值。当然这些被毁灭掉的,它们自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搜狐传媒:媒体的问题在哪儿?或者说,媒体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李德林:媒体的本职工作,应该说是让信息更透明,让公权力更规范,对吧?让社会更公平正义,这是媒体的本职。

搜狐传媒:如此,为上市企业、金融企业创造价值,可能不是媒体该干的事?

李德林:可是,你会发现,媒体的盈利模式,都是以舆论监督的名义提升影响力,然后再去做营收。

搜狐传媒:哈哈,好吧,尺度和德林社有什么本质区别?

李德林:尺度是个社区,跟媒体完全不一样。

搜狐传媒:那德林社做社群,跟尺度做社群,哪儿不一样?

李德林:媒体做社群,是影响力的问题。人就是有一个选择性,如果你的品质无法始终如一,很容易被取关。但是在一个社区里,你会发现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一个股东群里,也有不同的见解,你因为股票亏了不关注了,但你过一阵心想,是不是又有一些新的观点?

搜狐传媒:你这样解释,我觉得区别可能在于,尺度是做钱袋子,德林社是做脑袋。脑袋大家不在乎,大家在乎的是钱袋子。新闻这个东西,我可以跟任何人讨论,没必要有一个特定对象。但是钱这个东西,找谁讨论,它必须是有选择的。

李德林:对。传统媒体告诉你阅读量有30万、50万,怎么去验证这个阅读呢?在平台上,路演企业可以点开任何一个头像,他看过什么股票,一目了然。

搜狐传媒:你是用他的行为轨迹证明这个人是真的还是假的?

李德林:对。我不想找一些僵尸粉,也不想你在我这儿路演,你心里没数。企业进群了之后,可以把这些群友点开看看。我们想让数据更透明。

搜狐传媒:“想让数据更透明”这个构想其实挺宏大的。

李德林:让数据更透明,不是说让你的生活隐私透明,只是在投资交流的方面。尺度的股东群,就像微信群一样。

搜狐传媒:股东群需要运营吗?

李德林:不需要。他们自己就玩,人家有股票,股东群里没有群主,我们不想有任何不必要的干涉。当然,我们设定了一些词库,用的是新华社和百度的词库,这是两个最严格的词库,关键词触发,它会自动屏蔽一些不合适的内容,这是我们唯一会干涉的部分。

搜狐传媒:你虽然强调社区,但实际上,你只是把资讯生产给社区化了。以前,一篇文章写好了,发出来,一个视频拍好了,发出来,先生产后消费。你们现在边生产边消费,如果有心,社区的聊天内容,也是可以产出一篇主题性的文章。

李德林:对,每次聊天都可以有。

搜狐传媒:好像传统媒体是一个广场,一伙人去听某个人说。

李德林:现在是把大家请进了不同的房间。

搜狐传媒:有与尺度同类型的产品吗?

李德林:国内目前没有。

搜狐传媒:尺度有单独融资吗?

李德林:产品还在打磨。

搜狐传媒:现在还能叫你媒体人吗?

李德林:我没觉得我是媒体人。我觉得我是一个科技公司的创业者。你问老黄,他也绝不会说我们现在还是媒体公司。

内容创业者处境有似中医

搜狐传媒:今天内容创业还有机会吗?

李德林:在一个能自我进行的游戏规则的约束之下,如果希望让观点更自由,你可以选择内容创业。另外,想让收入变得更多一点,让生活更幸福一点,那么很好,就用你的专业和你的影响力进行内容创业。

搜狐传媒:你为什么看好?

因为现在的表达工具很多。举个例子,我们有个KOL,任职四大银行体系下的一个保险公司,管理好几百亿,他没法在朋友圈发表观点,因为彼此都认识,很敏感。但在尺度社区,他是匿名的,大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每次讲的东西非常牛,有很多粉丝。你想,人家管几百亿,天天都是那些公募去他那儿路演,想从他那儿拿钱,自然他能够掌握到更丰富的资讯,更丰富的观点,对行业的判断也就格外准确。所以,他在尺度上非常爽。

搜狐传媒:游戏规则是指什么?

李德林:遵纪守法,不要去添乱。所谓的添乱,还是让专业的回归专业。

搜狐传媒:专注垂直领域,还是有很多机会。

李德林:对的,做娱乐你就做娱乐,做证券就做证券,做科技就做科技。你不要想着,像皇上每天批奏折,啥事都要点评几句,对吧?中国有14亿人,每个人只是14亿分之一,一般我们说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14亿分之一是小数点后面多少位数呢?太渺小。

搜狐传媒:只能是自嗨。

李德林:对每个人来说,你要在你的专业领域发挥你的价值,这个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以及对行业,甚至对整个社会的一个贡献,对吧?

搜狐传媒:做内容的人,什么特质很重要?

李德林:搞内容,“专业”,肯定是很重要的。这个专业是有个积累过程的,但是,往往我们现在的人有一个毛病,发一篇文章马上就想在这个圈里成名成腕,我觉得夸张。

还有“坚持”很重要。现在好多做内容的小孩,今天写篇文章,明天写篇文章,写了一个月之后,还没见到效益,就停了。这个就不行了。

搜狐传媒:怎么才算坚持?

李德林:得看有没有行业积累,没有的话,就很危险。很多人说,专业领域说10天半个月不就完了吗?几千家上市公司,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一年才365天对吧?就算我每天说一家公司,一年也才300多家公司,4000多家公司我还得说十几年,我觉得市场容量挺大的。

搜狐传媒:科技领域也是。

李德林:科技领域我不太懂,但我觉得同理。有些小孩,上来就写两篇文章,拿个红包,这个不行,你的影响力出不去。科技媒体里有一个现在做得非常好的赵何娟,她用财经的打法做科技。我觉得财经调查记者出身的人去做科技,就是降维打击。科技自媒体还是有好多的机会。

搜狐传媒:你讲到一个让人担心的现象,有的自媒体一上来就想写两篇文章,一举成名,然后赚一大笔钱,不过,写作者的业务素质,包括选题、采访、调查、文笔,统统拿不出手。

李德林:原因很简单,他没有经过一个培训。内容创业门槛低,各种内容泛滥,这种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一个结局呢?像这几年的中医。

搜狐传媒:哦,这样说会不会得罪中医?

李德林:我们家族除我这一辈人,之前好多代人都是中医,我告诉你,中医有中医的好处,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黑中医呢?

是因为有大量学艺不精的人跟了几天师傅,就自立门户,现在有些自媒体就到那个程度。另外,现在的水土质地改变,导致中药的药效没有原来好,这也像自媒体,好选题少。所以,内容大部分粗制滥造,胡编,让人受不了。

搜狐传媒:你看吗?

李德林:我不看,无所谓。

搜狐传媒:它会影响到你的用户吗?毕竟,垃圾资讯大爆炸啊。

李德林:我们的用户是炒股票的人,一般的手上还是有个10万、8万的现金。这些对钱敏感的人,对信息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往往就是那些非常单纯的人,容易上当受骗。这样一来,会给他们形成一种信息茧房,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他们对公众号的评价,原来觉得写文章的人备受尊重,现在发现他们那些都是胡写。这个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

搜狐传媒:自媒体做到怎样才算“专业”?

李德林: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做快销自媒体。今天张三酱油提价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张三是不是能够通过这次提价,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决胜地位。张三这10年涨价了百分之二十几是怎么涨的?它上游的供应商原材料是什么状况?现在它的竞争对手是个什么状况?不仅仅是李四酱油,也包括下游市场,比如说餐馆等等。一个专业的快消记者,他应该马上会想到酱油的市场份额60%都是以餐馆为首的B端市场,而30%的是我们的C端家庭,还有10%是工厂,比如说做火腿肠要用酱油等等,市场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说疫情对餐馆的影响等等。如果分析得非常透彻,你说张三会不会尊重你?李四会不会尊重你?对吧?这个就是专业。我们不能拍一拍脑袋,说张三酱油提价没戏。

搜狐传媒:你讲到个人专业能力的积累,另外,团队也得建设体系化的东西,形成一些方法论,比如选题能力,可以让10个人的团队,像一个人那样,维持稳定的高水平的内容品质,你们是怎么做的?

李德林:我们每天早上开晨会,上市公司的公告,必须全看。即时新闻盘中等等什么的,他们都会关注,早上会报题,盘中会进行跟踪,晚上进行总结。今天写的文章,为什么流量不行?流量行是又是为什么?包括我们的分发。

搜狐传媒:内容分发有何不同?

李德林:我们先发到某一个网站,测试流量。标题不行,改标题。你会发现我们在每个渠道的标题,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的分发,不是简单的分发,它是一个流量的运营。

搜狐传媒:已经很有流量思维了。

李德林:如果说写作的那个人是发动机,那流量运营就是方向盘,运营就是掌舵的司机。

搜狐传媒:除了流程管理,还有哪些可以体系化呢?

李德林:编辑手册什么的,这些都有。

搜狐传媒:做自媒体,有了一定的名声,很难亲自下笔了。

李德林:一两个人的话,自己写,如果是一个团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你的重要责任不再是自己写,而是要让团队变成你这样的人,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一些老媒体人真的要内容创业,如果他还是整天埋头写东西,我相信他做不长。他真正的任务,要让团队里的几个人,像一个工厂。你一个人的能力、眼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有五六双眼睛,五六个思维,用着你的方法论,区别就像一个人冲锋,还是一个排一起冲?

搜狐传媒:你的能力毕竟经过很多年的积累。新手不堪用怎么办?

李德林:这个可以快速培养。

搜狐传媒:如何把一个内容新手,快速培养到60分的水准?

李德林:新兵蛋子没关系。进来的第一个星期,坚决不让他写东西。做板凳。假设他是快销,安排第一个星期,把快消行业5年以内发生了什么事了,有哪些公司发生过什么事情,公司董事长换了,总裁换了,它有什么并购,它的业绩又增长了多少,增长最快的是多少,怎么样超越的?这一个星期内,给我摸清楚,星期一开始,星期五我会抽查。

搜狐传媒:学会做资料搜集和整理。

李德林:第二个星期,会拿一个案例,他再以他已积累的资料去进行分析。说回刚才举的例子,张三酱油今天提价,他怎么看?如果他没有最近5年资料的积累,他不知道这个行业的变化,张三是全品类,李四主打高端市场,现在又出现一个新竞争对手,张三在5年之内提了几次价效果如何等等,他什么都不知道的话,怎么写好今天的文章?有了前一个星期的积累,再找分析师、找上市公司打电话,他想问啥都行。做通一个案例,后面就好了。

有人说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写,第三段怎么写,那就是个技术活,不着急。第一个星期,先让他进入角色,先对行业了解,如数家珍。第二个星期在他实战的过程中,你在给他去纠正。

搜狐传媒:先给他打框架。

李德林:一上来就叫他写,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写得不好你会说他,就算你没有说他,你是在教他,他也会有很大的压力。你问他,一问三不知,更加紧张。第二个星期还写的不好,他的信心会受挫,一个月不到,可能就会提出辞职。

搜狐传媒:除了个人积累跟体系建设之外,一个自媒体团队想要做好还要什么条件吗?

李德林:这个团队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每一个人都要协作。假设三个人,坐在这儿讨论选题,大家真得相互讨论、支招。不能说,你选题不错,但是我明明知道有缺憾,我就不告诉你。我明明有一个更好的想法,我就不告诉你。我明明可以问到一个资深的人,把你的选题升华一下,我就不告诉你,那不行。

搜狐传媒:你们关注什么样的对象?

李德林:上市公司、大公司。大的太多了,都关注不过来。

搜狐传媒:如果大家都关注大公司,那新创的自媒体要如何在大公司面前露脸呢?

李德林:这就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你积累多了,你的深度、你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煤炭紧张为什么?除澳洲关门以外,我们现在因为疫情的影响,供应链出现问题,我们原来的船到欧美,回来都是空的,顺带可以把煤带回来。我们从欧美运买回来的煤,比从内蒙或者是山西运到南方的煤还便宜。还有一个,前五六年前,雾霾很多,为什么现在没有了?是因为我们的煤洗的干净了。

搜狐传媒:这成本就高了。

李德林:原来洗一吨煤7块钱,现在要40~50块钱,7倍成本提升。这就是一个专业啊。你看好多人还在说,是在下一盘大棋。

搜狐传媒:哈哈。看明白的人,又不想做自媒体了。

李德林:所以,这就为什么我说,要回到一个专业度。你没有专业,你就没有角度。那就只能是下一盘大棋,然后闹笑话。

搜狐传媒:好吧,我有这么一个很专业的团队,也能够从很好的角度,也赢得了这些所谓的报道对象的尊重,但问题是他不掏钱。然后他只会掏钱给那些骂他的人。

李德林:如果你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去给他出谋划策,他就给你掏钱。你有了这些专业,你就知道他的痛点在哪,你不打他,他都愿意给你掏钱。打他,他掏钱特别不爽,转身就骂你。你得让他舒服的掏钱。(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