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

原标题: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

“夜读”栏目不单是“煲鸡汤”,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情绪疏导,最终目的就是引导用户走出困境,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从这个意义讲,“夜读”栏目更像是一个“情感疏导站”。

“人民日报的夜读就是为深夜emo¹症患者备的特效药吧。

“每天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读新华社夜读文章。”

“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让你在睡前更爱这个世界…… ”

每天深夜,各大媒体的“夜读”文章便如约而至,这些浓浓“鸡汤”味道的夜读推文阅读量动辄10万+,甚至不乏阅读量超百万的爆款,点赞、在看、评论数据也普遍高于硬新闻。

媒体为啥偏爱在晚上“煲鸡汤”?“鸡汤文”为何受到用户喜爱?

本文对话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负责人于卫亚,新华社“夜读”栏目统筹雷雯雯,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负责人,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李丽,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

“夜读”:夜深人静,抚慰心灵

1

“放下别人的错,就是善待自己。”

2

“与其纠结过去、焦虑未来,不如拼搏现在。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沿途所有的都是风景。你经历的每段人生,都是‘正当时’。”

3

“人生学会向前看,该翻篇儿的就翻篇儿,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斩断过去,才能腾出手来更好地拥抱现在和未来。”

这些抚慰人心、激人奋进的句子来自新华社“夜读”栏目。

2016年12月9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开通“夜读”栏目。在每天22时许刊发一些内容温馨、富有哲理、通俗易懂、正能量满满的“鸡汤”文。在每一个夜晚激励奋进者,抚慰失意者。

新华社“夜读”栏目部分推文

每天晚上10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都会收到一篇“夜读”文章,推文往往是结合新闻热点推出与热点话题相关的名家精品文章,央视新闻用“夜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部分推文

2018年中国青年报在公众号上开设“夜思”栏目,聚焦“思”——“我是这么想的,你呢?”

中青报“夜思”栏目部分推文

这些温暖浓郁、韵味无穷的文章,由于契合读者心理需求,提供实用讯息,故而大受欢迎。基本上实现了篇篇10万+,并被很多公众号和用户主动分享,传播量和影响力趋于广泛和深远。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网、澎湃新闻、厦门日报、广东新闻广播等媒体也在运营“夜读”类栏目。

“夜读”类栏目为什么受到媒体青睐?这从媒体对其栏目定位中可以看到一丝端倪。

“‘夜读’栏目基本选在每天晚上10点左右推送,是因为这个时间段,人们已经基本忙完一天的工作,需要这样一款能够启迪心灵的阅读产品。”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负责人介绍说, “夜读”栏目不单是“煲鸡汤”,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情绪疏导,最终目的就是引导用户走出困境,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从这个意义讲,新华社“夜读”栏目更像是一个“情感疏导站”。

“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央视新闻都在为用户频繁密集地推送时事新闻,如果说白天是硬菜的话,那么到了晚上,我们就要在用户一天最柔软的时刻,送上一些睡前甜品,让用户整理思绪再出发。”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负责人就栏目定位阐述道。

数据显示, 相较于一般新闻,“夜读”类文章“在看”和分享数据更高,二次传播效果也更好,相应的“吸粉”数值也较高。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分析称,“夜读”这类伴睡文章可以抚慰人们忙碌一天的疲惫身心,充分发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按摩”的作用,很受用户欢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寻求心理慰藉。社会转型之下各种矛盾凸显,人们的烦闷、焦虑需要得到纾解,因此夜晚时人们倾向于接触具有抚慰、激励作用的夜读内容。

第二,满足交流需求。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们生而就有分享、表达的欲望,但同时,若夜读中的分享与自己产生共鸣,也能得到极大满足。

第三,收获知识道理。夜读丰富的题材内容和说理的叙事方式背后是专业媒体背书,人们可以通过夜读满足获取知识、明白道理、辨析是非的需求。

第四,享受完美意境。就视觉呈现而言,优质的听觉呈现往往更能为受众营造出完美的想象意境,从而愉悦入眠。

“夜读”不只是鸡汤

当各家媒体都做“夜读”栏目,同题竞争如何形成独特差异化?怎样才能生产出爆款?

1.选题捕捉热点,回应用户需求

要擅长捕捉热点话题、受众心理、动人瞬间等等。“越擅长捕捉,就越能走进人心里去。”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负责人一句话总结了选题策略。

新华社“夜读”栏目统筹雷雯雯介绍说,在选稿上,新华社“夜读”更倾向可以打动人心的文章,内容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读者。 “在稿件来源上,我们从不主张照搬互联网文章,而是与原作者沟通吸取其文章精华,然后按照‘夜读’调性进行深度加工。”

“凡是青年关注的,我们都希望能关注到,尽力以情感共鸣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李丽表示,中青报“夜思”栏目选题覆盖了从潮流文化到网络热词,从用户求学就业等现实诉求到单身、独居等带来的情感状态等广阔选题。

2.内部联动,放大内容优势

《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总台丰富的文化节目均与央视新闻“夜读”有过联动。例如《这些文案用在作文里太合适了》《为什么要读经典,这里有你要的答案》等文章将电视节目中不容易被察觉的走心文案编辑成文, 电视节目+“夜读”收获了优质内容的放大效应,“夜读”成为总台优质内容推介的一个良好渠道。

中青报上文化周刊、冰点周刊等优质文章也成为“夜思”栏目的强有力支撑。通过对报纸内容进行微调,“夜思”栏目打造了不少爆款。例如《“今天很多恋爱都是催熟的”》是冰点周刊优秀记者对话复旦教授梁永安,以对答形式,帮助年轻人理解何为爱情。这篇文章推送后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20万+,后台讨论很热烈。

3.精细化运营,让栏目“厚”起来

除了在排版、配图、播音、配乐等细节上下足功夫,主流媒体在运营“夜读”栏目时也别有创新。例如新华社、央视新闻分别以名家画廊和手绘插画固定作为栏目头图,增加栏目辨识度。

中青报“夜思”栏目 在起标题上颇为用心,往往选择对象感强烈的“我”“你”“我们”这类人称代词,意在拉近心理距离,达成心灵层面的面对面沟通。

央视新闻“夜读”还尝试了“音乐电台+视频连线+新闻回顾+热线电话”的互动直播模式,在央视新闻视频号和喜马拉雅上观看、收听的网友接近60万,视频号的点赞数近40万。

怎样撬动“鸡汤文”的流量?

“夜读”栏目阅读量往往篇篇10万+,可见鸡汤文这类性质的内容在社会上有很大的需求,“煲鸡汤”确实也是吸引流量的密码之一。但“夜读”的价值不仅仅是“煲鸡汤”。《传媒茶话会》观察发现,主流媒体已经有意识地深度运营“夜读”栏目带来的流量,让流量产生更大价值。

2021年,新华社“夜读”收集了近些年来最受网友关注的近百篇文章汇编成书《夜读:向美好生活出发》。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截至2021年底已发行近3万册,获得网友一致好评。

新书上架后,有网友留言称“以前每晚睡前必听的夜读,现在又增加了一项新内容,每天翻阅几页纸质版夜读,感谢新华社夜读栏目的工作者们,辛苦啦!”

“广大读者的认可,让我们很欣慰,也证明‘新华社夜读’这一IP已成功从线上拓展到线下。”雷雯雯透露,接下来将借助新书的发行和推广,进一步扩大夜读栏目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品牌影响力,为三千万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服务。

当“鸡汤文”为媒体获得用户粘性和流量,未来媒体怎样进一步盘活“夜读”流量?

“要想长久的巩固其现有流量,在未来走得更远,可以考虑IP化这条道路。”王仕勇建议说,因为“夜读”本身具有很强的记忆点,是每晚陪伴十万多人的伴睡产品,将不同媒体的“夜读”内容化、情感化,也即IP化,可以利用粉丝的情怀心理吸引流量,并将其社群化从而稳固流量。

要想使流量壮大甚至转化为收益,还可以考虑IP联名。通过具有共同调性和极高契合度的大IP带动,可以产生拓宽知名度、创造稀缺性等效果,为彼此带来助益。

注释:emo指“忧郁”“伤感”等负面情绪

本文转自传媒茶话会 作者:陈莹

本文编辑:徐彦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