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一个」就不会写了?干掉它们,你的文笔可以更高级

原标题:离开「一个」就不会写了?干掉它们,你的文笔可以更高级

Photo by Cottonbro

文 | 叶伟民

每逢写作课批改作业,我就如郎中出诊,把着股市一般跌宕起伏的脉。刺激之余,遇到暗疾也颇为头疼——词汇句法都没毛病,却欠爽滑,像炖柴了的鸡。

暂且称之为「文虱」吧,远看无伤大雅,只有自己染上了,才觉得钻心痒。更可恨的是,都挠出血了,也不知道虫子藏在哪。前些天,有人咨询小说行文断句,我又看见某只「虱」,而且来头还不小。

a/an综合征

聪明如你,想必看出我指的是什么问题——数量词冗余,其中又以「一个」「一种」为甚。它们太狡猾了,披着语法正确的外衣,蚕食我们的语言美感。

如此通货膨胀的「一X」,是如何壮大至今的呢?这个锅蛮复杂,但外语影响显而易见。例如——

A teacher should love his/her students.

中文该怎么说呢?有人可能不忍了,看不起谁呢,这不初一英语吗?闭眼都会——

一个老师应该爱他/她的学生。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这也是暗疾——「a/an综合征」,看到虚头巴脑的冠词两兄弟,非要安个名分。于是,「一个」「一种」等词满天飞。像上述例句,用更标准简约的中文也是可以的——

老师应该爱学生。

达意、工整、准确,脆口,不也挺好?前段时间,有家长向我吐槽,孩子的语文越来越不像话了。有句这么写:

在第二个早晨,我的姐姐和我得到了一个糟糕的惊喜。

我有点蒙。看了作业题才明白,老师要求翻译,原句是:

The next moring,my sister and I got a terrible surprise.

这哪是「译句」,简直是「译字」。突然间,我非常理解余光中,当年教翻译,改作业改到恼火,就地转型语文老师,写了一系列抨击「中文恶性西化」的文章。如今再读,仍振聋发聩。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余光中

语法放过你,情趣却未必

「a/an综合征」该怎么治呢?我们先看以下例句——

1、我只是尽了一名医生应尽的责任。
2、他常常上身穿一件蓝色外套,脚上穿一双红色球鞋,手里还捏一朵白玫瑰,围着一个篮球场跑圈。
3、作为一个老师的他很成功,但作为一个父亲的他却很失败。
4、写文章堆砌辞藻,恐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5、一个人在最孤独的时候,会以万物为朋。我曾一个人驾车穿越一片沙漠,每一个寂静的夜里,陪伴我的只有一轮明月和一道星河。

乍看没毛病呀,不都这么写么?把「一个」「一件」「一名」等全去掉也不对啊。确实没这么简单!

句1的「一名」并非用来区分数量,只是附着于医生以指代该职业或身份,去掉丝毫不损句意。

句2中的数量词貌似精准,实则多余。正常人都只穿一件外套一双鞋,何须赘言?具体围着几个篮球场跑也意义不大,除非有特殊或反常识的说明需求。但是「一朵白玫瑰」不同,人物除了捏一朵,还可能抓一把,抱一束,提一篮……会分别带来截然不同的画面感。

句3的「作为一个XXX」很常见,这里的「一个」和句1中的功能类似。然而,该短语在中文有更纯正的表达——当(做)XX。去掉「一个」,修改为「他当老师很成功,当父亲却很失败」,是不是爽口多了?

句4的「一种」,是「一个」的孪生兄弟,分工还挺明确:「一个」接具体名词,「一种」接抽象名词。与前者类似,这里的「一种」也非强调数量,去掉无妨。

句5放了点烟雾弹。开头的「一个人」为泛指,可去。中间的「一个人」有数量意义,相当于「独自」。「沙漠」够辽阔了,加「一片」实在虚得很,除非要强调他接连穿越几片互不接壤的沙漠,文中指的是其中之一,但那样直接说沙漠名字好了。「每一个夜里」去留皆可,如想强调夜复一夜漫长无涯,那就留。

最后的「一轮明月」「一道星河」你可能会犹豫。月亮和银河不也绝无分店吗?按前述逻辑,「一轮」「一道」完全可以干掉呀。但是,这两处我主张保留。(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这和逻辑无关,和审美有关。如果简化成「陪伴我的只有明月和星河」,语法放过你,但情趣却皱起了眉。「一轮明月长相照」「星河一道水中央」等诗句已传诵千年,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古人还把量词玩出花儿来,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中「枝」的运用与韵味。

Photo by Luizclas

因而,上述例句要表达孤独,「一轮」「一道」不宜去。可见行文之事,太碎嘴不好,过于直男也不行。

分析如上,各句修改如下——

(改)1、我只是尽了医生的责任。
(改)2、他常常穿蓝色外套、红色球鞋,还捏一朵白玫瑰,围着篮球场跑圈。
(改)3、他当老师很成功,当父亲却很失败。(或:他是成功的老师,却是失败的父亲。)
(改)4、写文章堆砌辞藻,恐怕是舍本逐末。
(改)5、人最孤独的时候,会与万物为朋。我曾独自驾车穿越沙漠,寂静夜里,陪伴我的只有一轮明月,一道星河。

把「一个」关进笼子里

如此揪着「一X」说事,不是大题小做或吹毛求疵。一来这是汉语演化的真问题,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还专设章节溯源;二来它实在太高频太滥用了,活像没羞没臊的相亲男,电梯是他,食堂是他,健身房还是他。

刚入行时,想标题容易词穷,差不多就交上去了。结果老编辑圈了几笔退回来,大意是句子中不要重复用字。我虽不明白为啥,但也像郭靖背九阴真经那般硬记下来了。

很多年后,翻《文心雕龙》,偶得练字四诫: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意思是不要用怪字难字,偏旁相同的字不可过多,句中避免有重复的字,笔画字形简单和复杂的字要交替使用。当时感叹,中文真讲究,也真稳固,一千多年了,很多法则仍是金玉良言。

如此看来,「一个」等「文虱」,犯的正是老祖宗敲了千年黑板的「重出」之诫。西谚有言:「魔鬼藏在细节处。」美,常常就输给这些不起眼的小魔鬼。

Photo by Craig Adderley

「一个」「一种」泛滥至今,该把它们关进笼子里了。使其不再做a/an的小弟,也无须事必躬亲,有名词处必出勤。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1、如果「一X」用来精准描述数量,保留;

2、如果「一X」不强调数量,仅指代职业、身份或群体,功能类似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an),可省;

3、如果「一X」在大众常识和逻辑内,如「他平时喜欢穿(一双)黑皮鞋、(一对)灰袜子」,可省;

4、如果「一X」是古诗词中的固定搭配,保留;

5、几番识别取舍后,仍有多个「一X」不可缺,就选部分换近义词,即上述的「权重出」。

语言是发展的,但创新和传承并不矛盾,远行的尽头便是回归。至少我们可以做点小改变,让笔下更多诗意和美。而美,是流淌在我们共同的潜意识里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