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中局丨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原标题:联想局中局丨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文/搜扬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仲景

本文共9993字,预计阅读时间30分钟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这句曾经响彻神州,影响了一代人的广告语,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对联想命运的诘问

这仿佛是倪光南院士问柳传志先生的,仿佛是柳传志先生反问倪光南院士的,仿佛是司马南先生问杨元庆先生的,仿佛是杨元庆先生反问司马南先生的,仿佛是联想问世界的,也仿佛是世界问联想的。

半年多前,“中国公民、北京市东城区居民”司马南从‍滴滴闪电退市事件顺藤摸瓜抓到了联想的小辫子,开始了司马南式的刨根问底和穷追猛打——

指责联想集团创始人、联想集团前任董事长柳传志侵吞国有资产从中科院手中“巧取豪夺”了联想集团;指责联想集团CEO杨元庆高薪低能,带领联想集团从民族企业的骄傲走向了一家核心高管均为外国人的卖国公司......

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它已经上了一次热搜,我当时依旧不以为然,原因有五

1、联想集团的股权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来评论了。柳传志先生也没有任何要隐瞒的意思,他还在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的时候就在电视采访中公开回应过了:联想的第一笔利润70万元人民币被全部投入了联想的发展资金中当时并没有分红,1994年柳传志为自己和联想团队争取到了分红权,2000年上市前分红权变成了柳传志和联想高管团队的股权。当然这最后一步是有争议的,也成为了司马南的核心攻击点。

2、倪光南院士和柳传志先生的恩怨情仇,虽不至于天下皆知,但也基本上是完全公开可查了。

3、是联想的“贸工技”能赚到大钱,还是华为的“技工贸”更适合中国,讨论这些其实对于两个公司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哪条路更加适合自己,就走哪条路才对。或者说,作为两个商业主体,他们选择用什么方式赚钱,关外人什么事呢?

4、而杨元庆先生的工资,他在央视《遇见大咖》节目中已经公开回应过:“我的工资总不能比美国下属的工资低”。虽然这个话术制定的确实是一般,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5、至于联想到底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联想集团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股权结构一目了然,吃瓜群众们连猜想的余地都没有。

按理说,司马南先生的岁数比我大多了,肯定比我见多识广。这些我都觉得实在嚼不出滋味的话题,在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年代,司马南先生竟然能够把这一锅陈年冷饭炒出新滋味来,并且频频送它们上热搜,甚至有引发各方论战的态势,真是佩服!佩服!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经旁听过杨元庆先生带领联想高管团队和刘强东先生带领京东高管团队的一次会议。由于会议的级别高,并且召开会议的原因有些特殊。所以,针对此次会议的对外发声事宜,我代表京东公关部与联想集团公关一起工作过。

当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这是一群特别正确的人,做着一项特别正确且庞大的事业。我个人对任何“伟光正”的事情都毫无兴趣,所以虽然各种机缘巧中我多次跟联想的员工合作过,但是我对研究这家非常正确的公司半点兴趣也没有。

所以首先要声明的是,本文以及以后本人对此事件的任何评论没有任何商业背景,因为原来我对两方面都不感兴趣的。我现在的兴趣是:司马南先生是怎么在舆论场中把这些冷饭炒热的?

为了这个选题,我听了司马南先生大概三分之一对联想的评论,抱歉的是因为司马南先生几乎没有说出什么新鲜事儿,为免浪费时间,我没有坚持听完。

后来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我又尝试了一次,可能是因为他的视频剪辑得实在是太粗糙和乏味了,我真的没有办法全部看完。这很有可能导致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是缺乏数据基础的。

之后,我看了“并不大量”的资料,包括陈惠湘的《联想为什么》、得不到柳传志认可的迟宇宙的《联想局》、得到柳传志认可的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因为这本书号称得到了柳传志的官方认可,所以本文不予采信)、李方的《我在联想的七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想集团案例研究组合著的《联想成功之道》。

期间,我还看了一些评论此事件的新闻和视频,无意间还被推送了几篇联想的公关稿。因为大家翻过来调过去,都没写出什么新东西来,所以我打算停止资料搜集,开始落笔写我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这些文章里面写得最好的就是迟宇宙的《联想局》。

既然我要斗胆分析:司马南先生是怎么在舆论场中把这些冷饭炒热的?

我就斗胆借用迟宇宙先生的标题,把我的文章标题定为《联想局中局》吧。

如果由搜扬管理咨询处理这次“联想窃取国有资产”负面舆情事件的话,根据危机舆情管理的原则,我们还是老规矩:

复盘基本事实。

下面我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资料,大致复盘一下这个事件的全貌。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想集团案例研究组的《联想成功之道》,联想集团成功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 :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柳传志等10余名计算机科技人员拿着从中科院计算机所申请的20万元创办而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性高科技企业集团、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名列世界《财富》500强。

联想集团是国内高科技企业创业成功的代表,是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与狼共舞”进而取胜的代表,是成功迈向国际化的代表。

联想集团的发展经历了创业起步、快速发展和国际化三个阶段。

1984~1992年为联想的创业起步阶段,在该时期联想集团从国外品牌计算机代理到推出联想汉卡,逐渐确立了“贸工技”的发展战略路线。

1990年,联想推出第一台自有品牌286电脑,由一个进口电脑产品代理商转变成为拥有自己品牌的电脑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

1992年,联想在全球率先提出“家用电脑”概念,“联想1+1”家用电脑投入国内市场,更加坚定了自有品牌的发展之路。

1993~2003年是联想集团的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在计算机产业的领导地位,该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通过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1993年推出中国第一台586奔腾个人电脑,发动“万元奔腾”大战,把高档的奔腾PC(personal computer, PC,即个人计算机)定位在用户可接受的价位上,一举改变了国内计算机市场的格局,1999年推出具有“一键上网”功能的互联网电脑重塑了PC的概念;

其二,通过组织变革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1994年成立“微机事业部”,并迅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省级营销体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1996年以24.7万台的销量占据国内市场首位,自此成为我国计算机产业的领导企业;

其三,通过实施ERP项目建立规范化和信息化的运营体系,提高了联想集团的运营效率,为确立行业地位提供了支撑。

2004年,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事业部(简称IBM PC事业部“),标志着联想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

2005年5月,联想与IBM PC业务实现了整合,改写了全球PC产业的竞争格局。随着计算机市场的逐渐细化,联想在中国打造了“关系型”和“交易型”并存的双业务模式,并开始向全球推广,开拓全球消费市场。

联想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战略,力图在全世界最合适的地方采购原材料、在最合适的市场上销售产品,向各国用户提供最具价值、质量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联想集团已经成为以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等IT产品为主的大型国际化集团,在全球有24000多名员工,2010财年营业“额达到216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0.2%,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

“从1984年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联想集团已经从由11人组成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PC供应商,是本土民族工业的代表,其入选“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样本企业的基本理由如下。

1.高技术企业创业成功的代表

联想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靠销售PC起家,进而自己制造PC,并经过多年努力打开了市场,建立了销售渠道,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的电脑制造商与销售商,又通过海外并购跻身世界级PC供应商的行列,书写了高技术企业创业成功的传奇。

联想创业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启示:

首先,联想打破了高技术企业以科研为先导的发展惯例,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贸工技”发展之路,为我国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借鉴;

其次,联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在PC行业与联想同时代开始创业的企业有很多家,但是最后一些企业逐渐销声匿迹,联想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日益强大,联想的实践为回答“创业企业站稳脚跟后如何成长壮大”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2.本土企业“与狼共舞”成功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初联想推出自有品牌电脑时,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电脑整机进口关税、取消进口许可证。

AST、COMPAQ、IBM、惠普等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品牌节节败退。

联想集团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用3年时间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

1996年,联想PC第一次战胜康柏PC和IBM PC成为中国市场第一,这标志着民族计算机产业在PC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联想集团在“与狼共舞”的环境下打败国外竞争对手,是我国本土企业在开放环境下不屈成长的典范。

3.国际化之路的代表

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壮大,通过海外并购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企业逐渐增加。

有关联想收购IBM PC的争论虽然到今天仍然在继续,但是其按部就班、有章有法的策略,被树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典范。

如何走出国门,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联想在国际化道路上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对我国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具有借鉴意义。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值得商榷的事件是:

联想“拐大弯”在香港上市,从全资国有控股变成了柳传志以高管团队参股的民营混合所有制公司。

与柳传志关系密切的泰山会在中间貌似扮演了“资本过桥”的角色。一直扶持柳传志和联想成长的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曾茂朝退休之后拿到了联想上市公司的股份并且担任了联想上市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

司马南认为,这都是一场侵吞国有资产的交易。

基本脉络清楚了,那么关于司马南先生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联想到底是国家的还是柳家的?

关于司马南先生重点指出的柳传志通过泰山会窃取国有资产,中科院计算机所贱卖国有资产,导致联想集团的资本性质从国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的问题,我不再详细复述了。

因为,我不具备这方面的经济法知识,在联想闯关上市的过程中,以及在联想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进程中它到底是否合法合规,在此不做任何论断。我的观点与司马南完全一致,这个问题应该查,查清楚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但是,司马南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早已有人系统的讨论过,柳传志也曾经公开回应过。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的提出者陈惠湘在《联想为什么》中写道“联想集团是一个国有民营的企业,所谓国有是指国家至今为止总共向它投入的资本总额是20万元人民币。

所谓民营是指联想集团有着较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力。

能够获得这样的灵活机制,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投入资本量小决定了联想集团原本在国家战略的棋盘上并没有位置,属于可以完全放开搞活的一类,联想是在放开搞活中“步步逼近”成长起来挤进国家战略棋盘的。

“在1990 年以前,当时还由国家分配的电脑生产与销售计划中,联想集团还没有获得计划分配指标的资格,是他们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之后才获得进入国内市场计划的地位。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源于高科技企业的特性…”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来,在联想发展的早期,基本上是靠以柳传志为核心的创始团队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

陈惠湘

陈惠湘还写道:

自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企业群落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几十年的传统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通常容易造成没有长远的目标;

第二类是为摆脱贫穷诞生的农村乡镇企业和城市民营企业,这类企业由于人才素质低和资本资源微弱,绝大多数处于什么赚钱干什么没有明确目标的状态;

第三类是类似联想集团这样“国有民营”的新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多年、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有抱负,愿意做市场经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柳传志属于这种人。

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具有创新精神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经验。

迟宇宙在《联想局》中写到:

“中国科学院政策局局长曹效业有一次说:“不管曾茂朝承认不承认,我认为无论是院,还是所,对联想的支持都是很有限的,这是一段历史事实。应该说联想对科学院支持很大,至少对计算所改革支持很大。”

科学院得到了联想的支持,联想则因科学院支持而完成了梦寐以求的股份制改造。

2001年,联想拿到了产权证,这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产权证,其标明国有股为65%,联想职工持股为35%,联想职工持股会代表了35%的股权。柳传志的“拐大弯”获得成功,其多年擘画终于变成了现实。

柳传志为联想找到了“国有民营”体制,他知道这是一个“怪胎”。为了突破“怪胎”之限制,联想自1993年开始启动改制,历时8年终于初步完成,其最终结局迄止今日仍无明确答案。

柳传志在联想内部分享以及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也多次提到:联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他认为,应该明确他和联想的高管团队在联想公司的股权。

于是,柳传志就直接找时任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曾茂朝直接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是,曾茂朝也明确表达,在现有的制度下是无法分配股份跟联想高管团队的,但是可以给35%的分红权。

之后,在联想上市的时候,这35%的分红权变成了柳传志和联想高管团队的股权,曾茂朝从中科院计算机所退休,并成为了联想集团的第一任董事长且被分配了联想的股份。

当然,就像司马南指出的,与柳传志一致协同的泰山会在这次股改中,可能扮演了低价买入国有股份再低价卖给柳传志的桥梁角色。

这种操作是否合法合规,我们静观其变,看监管部门是否会启动调查以及调查结果吧。

但是,我们基本上看到了中国的一个“国有民营”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且联想并不是第一个走通这条道路的,也不是唯一一个

更多集体所有制企业,比如海尔集团,也在上市之前脱离了公有制的体制成为一家民营公司。

我的判断是,如果联想集团被反攻倒算的话,那么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民营企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有的更加严重。到底是法不责众,还是枪打出头鸟?我很期待这个大结局。

但是,我又不禁感叹,如果回到80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一穷二白,金融资本方兴未艾,如果让司马南重新创立一遍联想集团,中科院计算机所的20万他会不会要?

如果他几乎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把联想集团做大了,他是否要给自己和联想高管一个交代,以加强联想集团的竞争力和活力?

是否有人会拿着一个月36元的工资做着每年十几亿的生意?

换另外一个角度,哪个人是无利起大早的?

如果视频平台不给司马南流量的话,他会说联想这个话题吗?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商业道德的底线跟社会道德的底线究竟哪个更低。

联想集团走上“贸工技”

给中国品牌丢人吗?

“联想集团为什么不进入CPU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且有高额利润的领域呢?曾经有政府官员问过这样的问题。联想人知道自己不行。

按柳传志的判断一是人的问题,与人家比有太大差距。二是财力不行,即便把整个联想的家当都押上去也不过九牛一毛。

在联想人看来,即便以国家财政为后盾做CPU,我们依然面对着现阶段不易解决的三个难点。

一是什么人去做;

二是钱依然不够。以我们国家的财力投资几百亿去做CPU是不大可能的;

三是做出来CPU卖给谁。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重要的还是一个实力对比的问题。”

关于联想的技术路径,柳传志在电视采访中的回应与陈惠湘在《联想为什么》中的描述基本上一致。

陈惠湘还写道:

“起了中国名字的美国总裁就遍地开花实施他的“本土化”策略。95年在中国的美国电脑公司也许没有一家赚钱的。

但人家有钱,赔得起熬得起,从 0.5%的中国家庭拥有率熬到10%的拥有率那就等于挖出金子了。

所以人家就高举高打,像当初打萨达姆一样打一场全球电脑大战。活不见人死不见鬼,伊拉克人连美国人的模样都没看见就投降了。

在这场激烈到令人窒息的电脑大战中,贫穷落后的中国与不贫穷落后的日本、韩国都不得不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步步逼近的战略步骤。”

我理解,联想集团的技术路径建立在“先生存再发展”的战略思考上。

至于这样做丢不丢人,就像我们拿司马南的视频精编程度和PAPI酱视频的精编程度作比较,然后问司马南,你看人家PAPI酱走“创演编”的路径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啊,为什么你司马南偏偏走这种“啰里八嗦粗制滥造”的路径呢?难道不给中国视频博主丢人吗——是一样的。

我觉得任何人都没有资格问司马南这个问题,因为视频到底要怎么剪辑要怎么编排,那是司马南自己的事情。

至于采取了这种粗糙剪辑的技术路径,司马南能不能获得流量,市场会给出公平的反应的,结果本来就能说明一切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评论动机了。

联想认为自己创立的时候无法走“技工贸”的道路,如果冒然上马,就会失去快速发展的机会,所以联想选择了“贸工技”的道路。

华为认为自己创立的时候选择“技工贸”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并且也确实实现了。哪条道路更加优秀,跟合适不合适有关系,跟丢人不丢人没关系。

如果联想的道路选择错了,它最终会败给华为,并且被市场淘汰,那么在它还没有被淘汰的时候,评论它的发展路径丢不丢人,纯属脱裤子放屁,没有任何价值。

更何况,任何一家公司选择任何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就像司马南选择不精剪自己的视频一样,不丢人。

倪柳之争是办公室政治

还是国有资产流失?

李方在《我在联想的七年》中写到,“柳、倪的矛盾是源于企业的基本发展思路,柳传志认为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生存,一切都要为生存问题让路。

在发展技术与企业生存产生矛盾时,技术肯定要给生存让路。倪光南认为企业要做大,特别是要做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也就是所谓核心技术。

企业只要有一点生存能力时,就要开始注意投向技术,使企业不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无论”贸工技”,还是”技工贸”,操作得当,都应该是中国IT企业走得通的发展道路。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两种道路原本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也不应有哪条绝对正确,哪条绝对错误的说法。不然就不会出现一方面有联想、TCL为代表的”贸工技”典范,而另一方面,也有华为、中兴、大唐等一批技术起家的范例。”

接下来,到底是“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直接引发了倪柳之争,以及倪光南院士离开联想。

迟宇宙写到:

“在联想局中,倪光南曾扮演过一个至为关键的正面角色,但是1993年开始胶结的矛盾在1995年夏天演变为一场战争,倪光南以失败者的身份灰溜溜地告别了联想。

他的弱者形象容易引起同情,而他坚忍不拔和锲而不舍告状的行动,又给人以英雄幻象。

倪光南通过组织告状,能告之处他几乎全告了。有关部门按照党纪进行调查,这些部门至少包括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和中国证监会。

1997年,倪光南的状子抵到了朱镕基和罗干那里,朱镕基和罗干均做了批复,罗干的批复是:“采取有力措施查清有关问题并向国务院报告查处结果。”

7月,中科院配合国家审计署和监察部,组织了院监察、审计、高企等司局,配备财会人员共13人,由党组副书记亲自带队,赴香港对柳传志和香港联想进行了调查。

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做出《关于香港联想有关问题调查结果的报告》

“早在1995年,柳传志曾获得一个自辩的机会,他说:“对倪光南同志告状的内容,我并不完全了解,但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情,无论动机还是效果,都是经得起检查的。

……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由于工作中的不同意见,两次采取告恶状的方式,用莫须有的罪名,甚至他自己都未弄清楚的问题对我向上告状,上纲上线,要把人置于死地。

如果有了不同意见以后,他就用这种‘文化GE命’的方式处理问题,我除了辞职以外,不可能再有其他道路。

用这样的方法折腾联想集团,用不到两年就会彻底垮台。因此请倪光南同志离开联想是惟一的办法。”

“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正是因为细致调查,中国科学院对“倪光南事件”有了清晰认识和判断,曾经对联想颇为反感的事情有了底,严义埙副院长也因调查柳传志,逐步了解联想和柳传志,而成为其坚定的支持者。

倪光南1997的告状先遵守组织原则,他先向曾茂朝递了状子,说柳传志在上市时套走了1.2亿资金。

曾茂朝后来回忆说,他当时问倪光南:“这条你不是要让他掉脑袋?”

倪光南说:“我就是要将他送进监狱去。”

曾茂朝说:“联想发展到今天不容易,罪与非罪的界限国家是清楚的,他够不上犯罪。你将柳传志搞下来,联想怎么办?”

倪光南说:“联想好办,找个年轻人。”

曾茂朝说:“你来搞也不成,你没有柳传志那几下子,仅向银行借钱,你就借不来…”

可以看到司马南对柳传志发起的都是“倪光南式”的质疑,是倪光南话语体系的延续,所要达到的目的也跟倪光南如出一辙:把柳传志送进监狱。

分析下来原因有这么几个:

1、联想要先实现技术领先,至于是不是会死在技术领先的前夜,那是你们销售的事情。

2、所有联想高管都不能拥有联想的股份,否则就是侵吞国有资产。

3、梦想和现实比起来,梦想更加重要。

这明显是由倪柳对联想发展路径战略思考引发的以国有资产流失为核心攻击点的大型办公室政治。

因为如果“技工贸”确实是联想这一类企业的正确发展路径且所有技术人员都不需要高薪酬、高股份的话,那么再做一家国有控股公司继续“技工贸”的战略构想,然后每月拿着36块钱的工资,一直把这个技术型企业做到万亿级别就可以了啊。

至于联想采用了错误的“贸工技”的道路,对于“贸工技”的反对者来说那不是好事吗?因为走上“贸工技”的联想一定会失败啊,为什么要把柳传志送进监狱并且拯救联想呢?看着它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向失败就行了啊。

如果柳传志侵吞了国有资产,他当然应该进监狱。但是,打着挽救联想发展战略的旗号,通过把柳传志送进监狱来挽救联想,这个逻辑上是走不通的。

我的基本判断是:如果联想的路径错了,能挽救就挽救,挽救不了就放弃,再做一家“技工贸”的公司就行了。

如果只有把柳传志送进监狱才能挽救联想,那么把柳传志送进监狱就是私仇,不是国恨。

杨元庆的工资到底高不高?

根据有据可查的各大公司高管的年薪排行榜显示,2022年国内市场上薪资最高的企业高管分别来自于商汤科技的徐立,年薪高达5.1亿元。

而排在第二的是腾讯公司的刘炽平,薪资水平也达到了4.28亿元,而杨元庆的1.72亿元薪资才排在了第八名。

我们再做一个对比,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年薪是3亿港元,约2亿4千2百万人民币比杨元庆的要高。

大家提到张小龙的工资时一般都会说:你看,只要做成一个好产品就可以“当上CEO,赢取白富美了”,并没有人觉得张小龙的工资高。为什么只有杨元庆的薪水被质疑了呢?

我在前述文章《站住,你的品牌合法吗?!》(链接)中引用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教授的著作《敞开的品牌》中的观点阐述了品牌合法性中绩效合法性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合法性就是绩效合法性,简单说:一家公司必须赚钱。

联想虽然出现了下滑和亏损但是距离失去绩效合法性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再回到十几年前,中国的打工皇帝还是李开复和唐骏,他们的业绩虽然也都不错,但是产出也没有到让老板享受投1得10的红利的程度。他们也都没有被这么广泛地问过,工资高低的问题。

我对这件事粗浅的理解,还是品牌与媒体沟通深度以及应对话术方面的问题。

例如杨元庆在央视《遇见大咖》中关于自己的薪资回复主持人的话术就确实有些笨拙:我总不能比我自己的下属工资低——这个回答显得有些不够理直气壮。

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一般都不会比自己的下属工资低,所以这个理由也根本就不用说。

如果是我们给杨元庆重新设计话术的话,我们会这样设计:

我的年薪结构跟其他上市公司的CEO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有XX%是绩效工资是我需要带领公司完成年度目标才能拿到的,其中有XX%是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比较高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从大学毕业就在联想工作为联想已经服务了三十多年,工龄比较长。还有XX%是股票,这一部分不仅仅是对我的激励,也是我把自己紧紧的捆绑在联想的大船上面的方案,同时我也承诺XX年之内不套现。当然,我个人是用不了这么多钱的,所以我每年都会拿出XXXX元捐献给XXX。同时,我要感谢联想董事会能够将这么重要的担子放在我肩上,虽然给了我相对应的激励,但是我的目标并不只是自己的薪水,而是能够带领联想继续奋进,回报社会。

首先,表明自己的薪水虽然看上去高,但是跟其他上市公司的CEO结构是一样的,而且我不是薪水最高的。

其次,我的薪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业绩对赌,如果没实现我也拿不到,如果实现了,我拿到这个薪水是应该的。

最后,我虽然高薪,但是我做公益回馈社会。

说一千道一万,薪水高不高都是相对的,而且高管的薪酬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也都说不上话。但是下面两个基本事实也值得我们关注:

1、杨元庆先生今日连续减持联想股票套现约5.5亿元。场内交易减持了1800w的直接持股;同时17年年初的股权激励计划实施4350w股(行使价格4.9),此部分涉及到股票增值权——实际效果为杨获得1975w股股份,因此披露效果为好仓减少2375w股,不涉及到现金。综合两部分,杨获得了减持1800w股的现金,以及股份数增加175w股。

2、2022年2月25日,司马南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张西方媒体Nexta报道的图片:联想与英特尔、戴尔等企业一起暂停向俄罗斯发货。仿佛联想已经参加了美国对中国盟友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现在是4月中旬,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媒体跟进这个选题。

好至此,基本事实基本上搞清楚了,下一篇我们写写联想应对此次舆论危机的公关策略。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