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题材剧创作呈现三大驱动力

原标题:乡村题材剧创作呈现三大驱动力

主编温静导读乡村题材创作在新时代如何迭代、持续创新?当下热播乡村题材剧目在创作上呈现三大驱动力。

一:触角更深,直面新问题、新故事、新气象;

二:写实表达,用小故事来讲大时代;

三:观照现实,既呈现发展困境,又探究改变之道。

主编温静导读乡村题材创作在新时代如何迭代、持续创新?当下热播乡村题材剧目在创作上呈现三大驱动力。

一:触角更深,直面新问题、新故事、新气象;

二:写实表达,用小故事来讲大时代;

三:观照现实,既呈现发展困境,又探究改变之道。

来源:CMNC

作者:朝明(转载须注明出处)

去年的《山海情》让乡村题材剧着实火了一把,该剧以返璞归真的“土味”表达,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为主题性创作开了个好头,深得年轻观众追捧。

今年以来,随着《山河锦绣》《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春风又绿江南岸》《三泉溪暖》《那山那海》等剧的热播,乡村题材剧目在都市剧扎堆的市场中继续占据“高点”,整体风格以更接地气的笔墨抒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时代英模”等落笔的触角也更加广泛与聚焦。

触角更深——

直面新问题、新故事、新气象

乡村题材创作在新时代如何迭代、持续创新?如何在发挥观众基础好、取材广泛的既有优势的同时,加强现实针对性,拓展艺术视野,吸引并培育更多元的观众群?

可以说,无论是扶贫题材还是乡村题材,市场都在呼唤更多精品剧的涌现。同时,新时代,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涌现出的新故事、新气象、新问题,也亟待影视创作者的发掘和进入。

总台热播剧《山河锦绣》聚焦重大主题,紧随时代发展脉搏,以一个村、三兄弟、三十多年的脱贫奋斗为主线,串起由困顿到脱贫的山乡巨变,用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成长和生活变迁,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在历史纵深中展现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中国脱贫扶贫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那山那海》是反映沿海贫困山区人民通过艰苦奋斗、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电视剧。

以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为看点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绿色发展逐梦共富之路”为主线,讲述的环保故事回答了新时代的“绿色生态建设之问”,被业界誉为新时代生态环保题材的“百科全书”。

《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则偏向对英模的抒写。其中,以贵州遵义人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讲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36年带领群众凿山修渠的先进事迹。

《大山的女儿》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而创作,该剧生动展现了青年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事业、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剧也获得年度国产剧豆瓣最高分9.3分,引发观众的共鸣共情。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迎庆党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展映展播活动重点项目《我们这十年》之《心之所向》单元聚焦“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主题,把聚焦点放在了“农二代”,讲述了一群“新农人”“逆行”回归农村,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歌的故事。

写实表达——

用小故事来讲大时代

乡村题材作品大多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来展现宏大的时代命题,用小故事来讲大时代。如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乡村的日常生活?如何讲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变迁,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在讲好故事上做文章。

以《山河锦绣》为例,该剧由表及里,层层剖析,从外因和内因、生活和思想上双重拔穷根。从最初的“合村矛盾”到村办水泥厂“污染事件”,再到精准扶贫后的“一对一帮扶”,《山河锦绣》直面贫困问题,全景透视基层扶贫,真实拍出了脱贫事业的“难”与“功”,令观众深入了解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和伟大历程。

对于该剧的表达手法,《山河锦绣》导演余淳和吕紫伯表示,如何把主旋律剧拍得故事性强,让观众能够看进去,充满人性的丰富是主创团队破解的课题,思想再高大上,没有结实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去承载,一切都是零。因此,《山河锦绣》从一开始,两人就确定了拍摄基调:“我们从平实、质朴这两个词切入,不悬浮,不洒狗血。不弄那些特别适合在电视剧中表现的戏剧冲突,在生活化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反复推敲戏剧和生活的平衡,试图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因此,《山河锦绣》放弃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对于灾难和贫困的展示,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刻意渲染,不煽情。

当下,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变迁的主旋律电视剧成为“爆款”,也让观众看到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变化:不但可以严肃感人,还可以温暖亲切。在新的现实语境下,多方面因素也使得农村题材电视剧加快迭代。

对于主旋律剧近来涌现出不少口碑之作,导演余淳认为,主旋律作品越来越好看是趋势,首先,多方重视,真抓实干;二是创作者在努力实践提升主旋律剧作水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总是有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情,总有一些英雄人物或者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候,做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应该被颂扬。”

导演吕紫伯也表示,现在创作者都在摸索让主旋律作品更接地气、更人性化,“我们有这个空间、有这个能力,把一个主旋律剧拍得绘声绘色。观众喜欢看生动的人物,喜欢看相对趣味性强一点的情节,观众的要求都很合理,我们创作者要想办法满足这种需求。”

观照现实——

既呈现发展困境,又探究改变之道

乡村题材创作高潮一直延续至今,描绘着新时代中国农村致力于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崭新风貌,而越是宏大的主题越需要举重若轻的呈现才能抓住人心。

因为主题越是重大,意味着其背后可供挖掘的底蕴越深厚,作品扎根生长的土壤越肥沃。纵观近年来能在都市剧扎堆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其过人之处在于一方面农村题材是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不悬浮,贴近现实更能深入人心。

当下的中国乡村是广袤的创作园地,既有农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也有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发展中的痛楚与无奈;既有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也有面对现代社会的勇气与魄力。要做到对现实问题不回避、不虚化,既呈现发展困境,又探究改变之道,无不考验着主创的功力。

另一方面,针对受众是农民主体,讲农民在发展中自己的故事。在许多地区,观看电视剧仍然是受众最多、最为普及的大众娱乐方式。电视剧中塑造出的农民主体形象,也正是农村、扶贫题材电视剧的主要受众。贴切农民自身的精神、物质和文化的塑造才能真正起到启蒙农民、引发社会关注的作用。

此外,深挖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从细节落脚。有着深厚地域背景的电视剧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本地域风俗,让如诗如画的江南山水也成为剧情的一部分,由此,电视剧显得更加诗情画意,人文气息浓厚。

未来,新时代乡村振兴可以说是影视创作者必须面对和继续深挖的重大题材。同时也期待文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写活的人物形象,展示更为深层的人性思考与文化底蕴,推出更多乡音乡情的精品力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