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做到“大主题小切口”?

原标题:新闻报道如何做到“大主题小切口”?

在战略上要把握好“大主题”,在战术上则要选择“小切口”、切忌“大切口”。 “小切口”不是事小、琐碎,而是“以小见大”。

“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宣传报道上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具体做法,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告诉我们,当策划选题、组织报道时,一定着眼于大主题;在具体写稿时一定要寻找“小切口”,从“小切口”入手,写出鲜活、生动的各类报道。

为何要做到“大主题,小切口”? 具体在采写中如何做到?本文 阐述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 大主题,小切口的两个重要环节: 一是明确“大主题”的内容、范围和意义;二是善于寻找“小切口”,避免“大开膛”。

为何要做到“大主题,小切口”?

无论是讨论选题还是动笔写稿,“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

何这么说呢?简言之,这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搞新闻报道一定要紧紧把握住报道主题,这是毫无疑义的。只有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才能把一定时间内的新闻报道搞得有板有眼,生动活泼。

然新闻纸天天出,它必然要有多种信息、多种题材、多篇稿件来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定主题引导下,寻找各式各样的“小切口”来组织、撰写稿件。惟此才不失一张新闻纸的本色。

如果每天都是一定主题的大文章、大报道,鲜见生动活泼的小报道、小故事,那怎么能称得上是新闻纸呢?

由此可以说,“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告诉我们,当策划选题、组织报道时,一定着眼于大主题;在具体写稿时一定要寻找“小切口”,从“小切口”入手,写出鲜活、生动的各类报道。

成功的实践

在我国新闻史上,已有不少“大主题,小切口”的成功实践和案例。这个好传统、好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请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实例——

实例1: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问题一直是报道的大主题。它涉及的面较广,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等。如何做好这个“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呢?从“小切口”入手,是一个最佳选择。

如在新闻评论方面,人民日报刊出的《招聘有感》一文,从一则招聘广告谈起,阐述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评朱毓芬之死》的评论从一具体事例出发,论述了应该如何保护人才这个主题。这样的题目,都是“小切口”,通过具体事具体人把人才这个“大主题”写活了。

实例2: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大主题,具体操作时也可从小处着手。如天津日报刊发的评论《“路让树”里有深意》,从一些地方为保护古树不惜把影响其生长的公路“挪”远说起,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还有不少的小通讯、小特写,从一个城镇、一个村庄写起,写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实例3:

民主问题更是一个大主题,如何体现这个主题呢?选择一些“小切口”,通过具体事例来报道,可使这个“大主题”生动化。

人民日报刊登的《小院里的笑声》,写的是一个社区百姓如何商议办好身边事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民主的主题。通讯不长,但生动活泼,颇有可读性。

以上实例都是“大主题,小切口”的成功实践,从中可以看到其操作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其实并不难,只要下心思、勤琢磨,就会不断把“小切口”找准,把“大主题”报道好。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大主题,小切口”,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大主题”的内容、范围和意义

明确“大主题”的内容、范围和意义,是确立报道选题的重要基础。如果对其不熟悉、不掌握,那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执行中也会出现偏差。

在新闻宣传报道上会有很多的主题。有些主题是长期起作用的,也有的主题则体现在一个时期内。不管情况如何,认真学习、明确和掌握这些主题,对编辑记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何有些媒体的报道一直搞得有声有色,而有些则不行?原因固然不少,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报道主题把握上未能做到位。

现在有些媒体的部门领导和记者编辑疏于这方面的学习,相关文件粗粗看一遍了事,讨论时心不在焉,结果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要以为这是件简单的事儿,对于主题的掌握是要经过一番理解、认知过程的。没有这个过程难免要走弯路。

2、善于寻找“小切口”

新华社一位资深编辑说,搞新闻报道如同打仗一样,也有个战略战术的问题。具体说, 在战略上要把握好“大主题”,在战术上则要选择“小切口”、切忌“大切口”。这话很有道理。

比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一个“大主题”。但要做起来却要从“小切口”着手。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就此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实践:为更好弘扬中华文化,1995年的时候在版面开辟一个名为《中华文化之光》的专栏。这个专栏如何做?编辑们组稿时没有约几位名家写几篇大文章了事,而是将“中华文化”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题目进行组稿。

如在专项文化方面,有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汉字文化、京剧文化、龙舟文化、毛笔文化等等;在地域文化方面有巴蜀文化、燕赵文化、藏族文化、东巴文化、客家文化等等。这些具体的题目就是一个个的“小切口”。这些“小切口”犹如一束束“小光”,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文化的这束“大光”。专栏持续了近3年左右的时间,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里还需明确一点的是, “小切口”不是说写的事小、琐碎,而是说“以小见大”。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一则招聘广告,事不大,但由此阐述的 “打破部门所有制”“鼓励人尽其才,人才流动”却反映了一个“人尽其才”的大主题。

“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宣传报道上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做法。坚持做到这一点,不仅开拓了记者和作者们的写稿思路,还能使每天的报道搞得生动活泼,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美味佳肴”。

/ 作者简介/

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笔耕报坛40余年,多部作品获奖,并著有《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报纸编辑学讲义》、《短论随笔集》、《京腔京韵》等多部作品。

本文转自华文融媒云

本文作者:刘国昌

xjbcmyj@bjnews.com.cn

- 阅 读 推 荐 -

“momo”是谁引热议!网友提醒:别用在网暴上...... | 周末谈

白玉兰奖入围名单揭晓;2023年撤销频道频率20多个 | 传媒动态【5.21-5.2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